政府工作报告
- 来源:汝南县人大 发布时间:2021-09-13
——2021年9月7日在汝南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上
汝南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杜 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回顾及“十三五”主要成就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合格答卷。全县生产总值254.56亿元,增长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7亿元,增长10.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3%。国家卫生县城到届重创成功,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县城复检验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验收,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省级食品安全达标县,可视化健康养老服务平台被评为“2020年全国民生示范工程”。
2020年,我们贯彻县委决策部署,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格落实“四早”“四集中”措施,采取“大数据+网格化”方式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在较短时间内阻断了本土疫情传播、蔓延,14例确诊病例、4例无症状阳性病例全部治愈,实现“零院感”“零死亡”。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优先保障防疫物资、生活必需品供应,加强要素保障,全程跟踪服务,推动企业分期分批复工复产,为经济恢复赢得了主动。
(二)经济企稳向好态势持续巩固。惠企政策全面落实。出台应对疫情影响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39条措施,打好减、免、缓政策组合拳,全年累计减免税费1.39亿元、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9.05亿元,减免企业水电费、养老、工伤、失业、医疗保险费等6287.6万元,发放稳岗返还补贴269万元。全年新增市场主体4296户,增长11%。投资拉动成效明显。抢抓抗疫特别国债发行、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机遇,包装项目19个,发行专项债券8.68亿元,84个省市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资金保障较为有力。及时筹措疫情防控资金3254万元,保障了全县疫情防控扎实开展。整合各类扶贫资金2.5亿元,实施脱贫攻坚项目301个。全年“三保”支出31.2亿元,有效保障了基层运转和社会稳定。
(三)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制造业提质发展。深入实施“双百工程”、产业集群培育,全年产业集聚区增加值增长3.3%。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0.6%、29.1%,被表彰为全市产业强市先进单位。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增5万亩高标准农田,全年粮食产量8.4亿公斤。优质花生等六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省级现代农业(番茄)产业园创建通过评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5100家,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29家。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特色商业区综合排序位居全省第16位。天中山文化园成功创建AAA级景区,第三届中国农民电影节在我县成功举办。各项存款余额294.4亿元、贷款余额121.2亿元,分别增长12.9%、19.1%。全年电商交易额40.3亿元,增长23.2%。
(四)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县城建设扩容提质。大力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创业大道、西城大道南段、湖滨大道北段建成通车,“五横七纵”路网进一步完善。龙亭运动公园、南海湿地公园、市民文化公园、红星广场建成投用,城市会客厅加快推进,12个棚户区改造和城市补短板项目扎实推进。打通康强路、富民路等断头路8条,改造老旧小区6个。城区新增绿化面积80公顷以上。美丽乡村加快推进。全年改造户厕7800户,新增农村公路320公里,建成“四美乡村”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32个。
(五)经济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重点改革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事项可办率100%,行政许可类事项平均承诺时限压缩比例达82.3%,“互联网+监管”事项主项覆盖率达73.6%,170项民生事项实现凭身份证办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森林公安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六十条措施,实行首席服务员、挂牌服务企业制度,开展损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千人评百岗”评议活动,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服务企业先进县。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家,新建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新认定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开放招商成效明显。签约项目26个,合同资金总额129.5亿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6.4亿元,增长3.6%。
(六)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全面加强。社会就业稳步扩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76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625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99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203人,均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社会保障更加有力。省市县定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城镇职工、城乡居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年完成优良天数286天,上升21.4%;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8.9%、15.6%。所有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完成造林绿化1.6万亩、森林抚育6000亩,获得全市春季造林绿化观摩第二名,被评为森林驻马店生态建设先进单位。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所普通高中改造、16所幼儿园新改扩建、3所城镇学校消除大班额、23所中小学“薄改提升”等项目全面完成,499套农村教师保障房建设扎实推进。县疾控中心PCR实验室建成投用,全县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设置了疾控科、乡镇卫生院均设立了公卫办。文化、体育事业持续推进。社会治理成效显著。重大风险有效防控,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县,十里铺社区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完成。人民武装、外事侨务、史志档案、市场监管、统计、审计、人防、气象、红十字会和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我们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开展重点工作常态化跟踪审计,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政府自身建设和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各位代表!“十三五”期间,全县上下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全面小康如期实现,“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这五年,综合实力实现重大跨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6倍、1.9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1568元,是“十二五”末的1.7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200亿元、100亿元。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7亿斤左右。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圆满承办中国农民电影节等国家部委级、省市级现场会(推进会)20个,电商消费扶贫模式等一批汝南经验被国家和省推广,安全生产、平安建设、信访稳定等重点工作连续多年保持省市先进,汝南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
这五年,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24.4∶40.7∶34.9,二三产业比重提高3.7个百分点。县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8.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25家,“百亿级”新能源电动车产业持续壮大,成功晋级“一星级产业集聚区”。保持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蔬菜生产大县称号,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8个,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国家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被命名为“中国渔都”。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18%、25%。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迅速,成功创建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断提升,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29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家,国家星创天地1个,市重点实验室1家,院士工作站1个。
这五年,三大攻坚实现完美收官。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6.2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886个,全县10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2283户7789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优良天数上升23.8%,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41.8%、39.7%,境内V类及劣V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被评为全省土壤污染防治攻坚工作先进单位。累计新增造林绿化面积8.9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7.4%。金融、政府债务等风险有效防控,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这五年,基础支撑能力更为坚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2%,累计实施重点项目217个,总投资1079.2亿元,完成投资710.5亿元。国道328,省道223、241,新阳高速互通建成通车,市重阳大道、开源大道东段基本建成,安罗高速加快建设,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837公里。中心城区水系治理一期完工,宿鸭湖清淤扩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配套水厂等重大工程扎实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光纤入户率达到100%,5G通信网络基本实现城区全覆盖。
这五年,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1平方公里,较2015年扩大近1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6.75%,较2015年提高5.39个百分点。新建改建创业路、天中山路、湖滨大道等16条城区道路,建成西湖公园等17个公园、游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2%,绿地率达36.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87平方米。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建成城乡环卫一体化,所有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改造农村户厕5.7万户,成功创建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达标县。新增农村道路2530公里,全县通村道路硬化率、行政村通客车率均达到100%,成功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成“四美乡村”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115个,“千万工程”示范村14个,国家、省级卫生乡镇总数占比达58.8%。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持续加快,行政审批事项大幅缩减。市场主体增加24062户,较“十二五”末增长45%。机构改革如期完成,农村、金融、卫生、科技、执法等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累计签约项目115个,合同资金总额805.2亿元,累计到位市外资金406.5亿元,双星集团、善能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汝南。
这五年,民生福祉得到持续改善。每年高质量办好重点民生实事,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17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稳定在80%以上。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36.5%、41.8%。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4.0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2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7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高标准升级改造20所农村敬老院,建成投用5所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6所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孤老病残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8946户农村家庭彻底告别危房,8000户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实现住有所居。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累计新改扩建农村中小学校299所,新建汝南实验学校、九小、汝宁学校,改扩建汝师附小等城区学校11所,增加学位1.3万个,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卫生健康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县人民医院通过“二甲”评审,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完成,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有序推进,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县文化馆、图书馆和18个乡级分馆建成投用,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百姓文化云”数字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两中心”建设经验被全省推广。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高,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成功创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县,安全生产总体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各位代表!由于种种原因,今年全县“两会”较往年有所推迟。今年以来,我们围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目标,坚持思想不放松、工作不停歇、发展不停步工作思路,紧盯目标、持续攻坚,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圆满完成年度目标、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运行健康平稳。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2.1亿元,同比增长10.7%。1—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4%;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亿元,同比增长12.7%;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6.3亿元,同比增长4.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2.4%、18.1%。夏粮总产6.09亿公斤,实现“十七连丰”。疫情防控态势向好。果断采取强力措施,严格落实人、物、环境同防,加快疫苗接种,全面筑牢疫情防线,在此轮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中我县未出现疑似、确诊病例,部分受影响的行业、场所正有序快速恢复。重点项目扎实推进。1—8月,8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3.7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97.7%;111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47.4亿元,提前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万人助万企”扎实开展。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480多名党员干部走进企业服务,收集问题231条,已解决问题110条,兑现政策资金1230万元,帮助企业融资贷款2980万元,解决用工472人。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今年以来签约项目27个,合同总投资127.4亿元,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3.7亿元,占年度目标的87.2%。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圆满完成保安全保大庆保稳定工作,排查整治安全生产问题隐患9655个;统筹抓好信访稳定、平安建设、防汛度汛等工作。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汝南发展建设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结构不优、效益不高;工业化进程慢,企业规模小、链条短、创新能力弱;城镇化水平低,以城带乡能力弱;民生保障存在短板,教育、医疗、文化事业欠账较多;财政增收压力较大,收支矛盾突出;营商环境仍需优化;招大引强急需实现大的突破。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根据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和县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县政府编制了《汝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追求,强化创新驱动,强化投资拉动,强化基础能力支撑,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文旅名县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努力建设工业强县、文旅名县、生态美县和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汝南而努力奋斗。
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2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2%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7亿斤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降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0%左右,人均预期寿命累计增长1岁。再经过10年的接续奋斗,到2035年,全面建成工业强县、文旅名县、生态美县和人民群众幸福家园的现代化汝南。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经济规模明显增大,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社会事业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产业能级明显提升,工业强县初步建成,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新兴产业形成集聚。文化旅游产业跃上大台阶,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
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一批国家和省市级创新平台落地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聚才育才用才环境大幅改善,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持续激发,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城乡融合开创新局面。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五区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湖滨新区基本成型,老城区宜居度明显提升,产业集聚区量质双突破,产城融合发展更加明显,县城区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更加完备,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市场主体活力明显增强。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招大引强、招先引优实现新突破,投资效率进一步提升,消费升级进一步加快,发展活力更加充沛。
文化繁荣呈现新景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主流思想引领力进一步增强,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充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全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县域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文旅名县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生态美县取得新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等进一步提高,县城生态水系臻于完善,建成独具特色、彰显魅力的北方生态水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平安汝南、法治汝南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幸福家园达到新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明显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三、2021年重点工作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左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5900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强化新兴产业带动,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打造主导产业链,坚持“三链同构”,推行“链长”制,持续推进“三大改造”“两化融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质发展装备制造业,坚持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集群化方向,发挥立马车业、豫园锅炉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低速四轮电动车产业园建设,推动装备制造业规模壮大、质量提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用好中国农加工投洽会、“中国渔都”等平台,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皮革制品加工产业,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加快构建、同步提升。
突出新兴产业带动。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推进5G+智慧城管、立马智能电动车生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5G场景应用。大力引进智能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项目,推动新兴产业成规模、上档次。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修编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优化功能布局,增强载体功能,推动向高端化、特色化发展。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开展“百园增效”行动,盘活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