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汝南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 报 告
- 来源:汝南县人大 发布时间:2022-04-19
——2022年4月19日在汝南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汝南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宋应选
各位代表:
受县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超出预期的风险挑战,特别是灾情疫情叠加的严重冲击,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奋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始终把“六稳”“六保”摆在突出位置,经济保持稳定恢复、稳中向好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0.11亿元,同比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7亿元,同比增长9.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存款余额324.5亿元、贷款余额136.2亿元,分别增长10.2%、12.3%。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6个,合同总投资225.8亿元,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0.8亿,同比增长54.6%。
(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坚持“项目为王”导向,分4批集中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86个,年度投资500亿元;实施省重点项目8个、市重点项目111个,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三个一批”活动。前三期“三个一批”共14个项目,总投资126.3亿元;其中“签约一批”项目共3个,总投资22.5亿元;“开工一批”项目6个,总投资53.3亿元;“投产一批”项目5个,总投资50.5亿元;截止目前,已全部开工投产。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5个,下达资金1793万元。申报专项债项目18个,发行额度16.99亿元。谋划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项目53个,总投资18.72亿元。
(三)产业发展势头加快。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行动,推动工业企业提质提效。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167.8亿元,同比增长0.7%;工业增值税累计完成2.4亿元,同比增长32.0%;新入库规上工业企业44家,入库数量全市第一;全年新能源电动车产量达到140万辆,同比增长40%以上。现代农业步伐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4.9万亩,优质小麦、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67万亩、74.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16.76亿斤;肉、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10.5万吨、5.8万吨、0.4万吨,增长12%、4%、0.4%;水产品总产量3.4万吨,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新增家庭农场53家。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游客1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亿元,分别增长17%、26%;新增贷款投放16.18亿元,超年度目标24.46%;普惠金融服务站达到462个,实现无银行网点的行政村全覆盖;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快递进村”覆盖率达到100%,全年实现农村产品网络零售额5.7亿元、农产品网络交易额0.6亿元;建筑行业4个新增、16个续建房地产项目运行良好。
(四)动能转换步伐加速。坚持对内挖潜、对外引进并举,发展动能有效激活。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我县签约新兴产业项目10家,合同总投资103.9亿元;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6个,合同总投资225.8亿元。其中,合同投资1亿元-5亿元项目21个,总投资47.8亿元,5 亿元-10 亿元项目7个,总投资42亿元;10 亿元以上项目8个,总投资136亿元。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0.87亿元,同比增幅54%。创新动力不断增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培育“瞪羚”企业1家、“雏鹰”企业1家、省级绿色工厂3家、节能诊断企业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新增“企业上云”11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4家。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大力压缩不动产交易登记办结时间,实现不动产首次、转移登记1个工作日、抵押登记1个工作日、7项登记业务“一个小时”办结时限。按照“统一受理、内部流转、分类审批、限时办结”的要求,积极推进“一窗式”集中审批服务。目前,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截止目前,我县各部门门户网站、其他服务端应用政务服务网模块,以河南政务服务网为政务服务事项唯一数据源实行同步更新,做到“数据同源”、“统一入口”、“统一身份认证”。切实推动“好差评”工作制度落实,截止目前,在政务服务网和县行政服务大厅自助终端机上办件均可以进行评价,实现服务事项全覆盖、评价对象全覆盖、服务渠道全覆盖。根据窗口考核制度,制定了窗口效能评比办法,对窗口进行红黑旗考核制度,将“好差评”评价结果、办事效率、窗口单位领导现场办公情况和工作纪律作为主要考核项目,设立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群众和企业排忧解难,消除服务中可能存在的盲区。同时发挥监督作用,形成倒逼机制,逐步提高窗口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五)城乡协调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体系基本形成,“三线”划定、乡镇规划编制有序推进;龙亭街道古城文化街区项目、开元寺片区开发项目进展顺利,邮政小区家属院等10个老旧小区完成提质改造;改造用水困难户3500户,新增用水户2658户;新增停车位1199个;5G+智慧城管平台建成投用,持续深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各类创建,继续保持国家卫生县城称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创建复核位居全省第二。乡村建设行动成效明显,深入开展“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和危房清零整治,改造农村户厕2万户,建成“四美乡村”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250个,投入资金2.5亿多元,实施巩固脱贫成果项目223个,“金雀爱心购+自动售货机”扶贫超市案例荣获“第二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投入各级资金31.6亿元,实施项目2208个,脱贫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4642.05元,增幅达到10.81%。全县完成120个自然村通硬化路,基本实现2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农村集中供水率已达到96%,自来水普及率94%。
(六)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抓好疫情防控和民生改善。疫情防控扎实有效。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专题会议,坚持统一调度、集中力量、平战急转,保持联防联控机制高效运转,打出了扎紧“四个口袋”、早发现早预警、快速流调、圈住封死的疫情防控组合拳。灾后重建加快推进。成立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编制灾后重建规划,谋划推进一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有效降低汛情对我县造成的影响。生态环境有效改善。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1.6%、7.9%,优良天数292天,优良率80%,提升1.9%;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均达到目标要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获得全市造林观摩评比第二名。就业保障有力有效。积极开展“春风送岗位”活动,“春风行动”期间,举办以帮助工业园区企业招工为重点线上招聘会4场,参会企业40家,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线上互动人员4500多人次,达成用工意向2680多人次。面对疫情影响,创新招聘形式,开展“云系列”活动,依托“云上汝南”、“汝南在线”服务平台,先后走进河南盛鑫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河南东威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豫园锅炉机电有限公司等企业,举办网络直播专场招聘活动,共吸引近21.16万人关注,3.8万人参与互动,共计为企业招工698人,受到企业一致好评。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所、中小学4所,增加学位1050个;中小学校教师“县管校聘”工作顺利完成。新建城市“一有十中心”规范化社区10个,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2个。民生福祉不断增进。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惠民工程基本完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引的结果,是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上下齐力合心、奋力拼搏的结果。2021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健康平稳,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科技创新、技术人才支撑作用不够,产业发展处于中低端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对此,我们将努力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
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落实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及县委经济工作会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综合平衡基础上兼顾需要与可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值建议: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同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左右,新增城镇就业5900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CPI控制在3%以内。
1.关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考虑:一是稳定各方预期。8%的经济增长目标,同过去两年平均增速衔接,有利于提升发展预期、提振信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二是与“十四五”指标匹配衔接。我县“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目标为7%,考虑到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复杂性,前期较快的经济增长目标能够为后续发展预留空间。三是充分考虑实际。2021年受灾情疫情影响经济运行弱于正常预期,2022年具有一定回补空间,加之经济增长的宏观环境更加积极、整体有利,能够支撑8%的经济增长目标。
2.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同步。主要考虑:随着2022年经济持续恢复,就业规模扩大,个体工商户、自主创业主体活力不断增强,财产性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展,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将实现稳定增长,预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3.关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8%左右。主要考虑:2022年经济整体处于灾情疫情过后恢复期,生产需求两侧有望同步改善,加之“工业强县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文旅名县战略”、“开放带动战略”五大战略全面实施,我县产业供给对需求匹配度将进一步提升,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2021年相对较低基数基础上实现平稳增长、达到8%左右。
4.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0%以上。主要考虑:近年来投资增速呈现边际回落态势,特别是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投资断崖式下滑,随着2022年常态化疫情防控更加有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入实施,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基本可得到保障,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项目建设面临的资金、土地、能耗等瓶颈制约将得到有效缓解,预计投资将强力拉升、同比增长10%以上。
5.关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9%左右。主要考虑:2020-2021年我县消费明显下滑且恢复进程不及预期,随着2022年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进入第3个年头,人员流动、经贸往来大概率更趋正常,消费恢复大环境稳定;加之“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深入推进,多元化灵活就业措施的实施将促进居民增收,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延续恢复势头、同比增长9%左右。
2022年,要按照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县委经济工作会决策部署,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着力抓好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突出“三县一家园”发力方向,在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加快推动经济向着大而优、大而新、大而强和高又快、上台阶迈进。一是强化经济运行调度。持续做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的监测预警,准确把握经济走势,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及时发现化解经济运行中的趋势性和苗头性问题,加密经济运行调度频次,全力稳定经济基本盘,力争主要指标增速进入全市第一方阵。二是稳定工业经济运行。成立工业经济稳增长工作专班,制定促进工业生产稳定运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做好企业运输、用工、用能、用料、物流等全方位保障,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聚焦新能源电动车、农副产品加工、皮革制鞋、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分类制定现代化提升方案,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做优做强。三是扎实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继续完善领导分包、专班服务、督促督办、考评奖惩“四项机制”,对重点企业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对重点问题“点办理、批处理”,加快问题销号。四是落实惠企政策。围绕保市场主体,以市场化方式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对支持企业发展的产业、商贸、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惠企政策,全面抓好落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五是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全面推行有诉即办、全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全面推行交房即交证、全面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行动、全面开展打击恶意逃废债专项行动、全面开展依法依规兑现承诺专项行动,针对每项行动,制定方案,建立推进机制,确保工作全面落实;强力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落实好评价结果“三挂钩”,为经济发展创造好良环境。
(二)扩大项目有效投资。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强化项目建设和要素保障,全力扩大有效投资。一是强化项目谋划储备。聚焦产业政策、投资导向、支持重点。抢抓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券申报等重大机遇,聚焦新兴产业发展等投资方向,着力储备申报一批投资见效快、发展前景好、符合发展需求的项目,加快项目统计入库工作。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录入政府投资在线监管平台和三年滚动计划,同时加强与省、市主管部门对接,争取获得更多项目支持,积极推动谋划申报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强化资金用地保障。紧盯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债、省预算内项目等领域和投向,建立部门争资争项常态化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与省、市主管部门对接,争取获得更多资金支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项目建设前期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强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着力保障项目建设资金和建设用地。强化政金企合作,加强与银行对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额度。加大党政领导带头招商引资力度,实现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5%以上。三是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加大督查力度,加快推进汝南县康养结合中心、汝师附小分校建设进度。加快推动飞博新能源电动车生产项目开工建设。推动鼎力锂电池、伏特储能电站建成投产。认真践行“17110”推进工作机制,提高项目资产利用率。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三)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实施传统工业提升行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4+N”产业链链长制和工作专班制,突出“一链一班、梯度培育、分类推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是重点发展工业集群。聚焦新能源电动车、农副产品加工、皮革制品、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做优做强。大力推动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发展,加快新能源产业科创园、飞博车业、鼎力锂电池等项目建设,支持绿佳车业扩建,协助立马车业申请低速四轮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引进电动车生产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确保全年新能源电动车产量达到200万辆左右。继续精选优质企业入驻,提升皮革制品产业链条。推进废旧机动车拆解、废旧金属资源回收利用项目落地,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二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头雁企业培育行动,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群体规模。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创新人才引进,推行“揭榜挂帅”、首席专家负责等制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争创高新技术企业3家,培育瞪羚、雏鹰企业2家、专精特新企业3家,建立博士(后)工作室6家,认定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积极争取国家、省高能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县布局,不断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培育智能车间、智能工厂2家;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5G等新兴产业,大力招引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推动全县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三是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按照“整合、扩区、调规、改制”的总体思路,加快推动开发区整合工作,科学编制开发区规划,力争第一批获省批复。研究推动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的政策措施,统筹考虑解决管委会机构优化设置、人员编制等方面问题,争取6月底前开发区按新管理体制运行。
(四)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着力提升城镇品质,增强城市影响力、发展带动力。一是不断提升城镇品质。紧盯服务设施短板,高质量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龙亭街道古城文化街区项目和开元寺片区开发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龙亭公园、街头绿地、口袋公园、生态停车场建设;有序开展城市环卫绿化、雨污分流、“城市双修”、供排水、燃气、照明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绿化、美化、亮化等设施提质改造。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工作。二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推进12个老旧小区改造和13道路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城区污水管网建设,提升污水处理厂运营管护能力。加快推进18个乡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不断提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以老城区为重点,持续推进城市综合环境整治。三是完善城乡整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以身份证为标识,与就业居住年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统筹推进农村“三块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推动人才、资金、产业等要素在城乡间良性循环,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五)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提高重要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一是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68万亩,加强田间管理,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17亿斤以上。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力争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争创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推广健康生态养殖,确保全县水产养殖产量达到4万吨。加快畜牧业转型发展,抓好畜禽防疫,巩固生猪产业,壮大肉牛、奶牛、肉羊产业。依托粮食、花生、畜禽、水产等资源,发展粮油、水产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确保全年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二是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3.6万亩,打造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三是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品牌认证力度,强化品牌创建。力争认证绿色产品2个、有机产品2个。持续扩大番顺番茄、黄金梨等产品影响力,加快优质小麦、花生、蔬菜、林果、中药材、水产品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争创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
(六)强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针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短板问题,出台相应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快速恢复向好。一是持续扩大内需。支持出台家电家具消费、智能手机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组织举办美食品牌大赛,推动餐饮业融合聚合发展,叫响我县餐饮美食特色小吃品牌。鼓励实施景区门票减免等惠民政策,培育沉浸式文旅、演艺旅游等业态模式。提前做好项目准备,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民生性项目投入,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债支持。二是拓展发展新空间。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区域,以央企、国企和行业内龙头企业为重点对象,积极开展“招商突破年”行动,围绕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力争再签约落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尤其是外资外向型经济项目,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增强改革动力。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深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完善能力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根据企业信用风险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常态化开展跨部门联合抽查,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加快衔接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全面推行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常态化开展远程异地评标评审,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认真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贯彻落实督查,持续实施“千人评百岗”活动,用足用好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政务服务“好差评”,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行动”,认真落实企业服务日、企业宁静日、挂牌服务企业等制度,当好服务企业、金融机构的“店小二”,推动全县营商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见到新气象。强化信用平台服务功能和信息归集共享,实施重点行业领域信用监管,依法依规开展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信用修复,着力打造信用汝南。对已经明确的255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做好用好承接权限工作。四是加快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大力发展“新基建”,完善5G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智慧城管、立马智能电动车生产项目建设。积极引进5G、智能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新兴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新兴产业成规模上档次,实现5G网络全县全覆盖。
(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大力拓展以工代赈政策功能,探索发展消费帮扶新模式,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支撑。一是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行动。抓好2513户、8269名“三类监测对象”动态监测帮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加强扶贫资产监督和管理,持续发挥扶贫资产效益;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高标准规划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引导优质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鼓励各村(居)领办、创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示范带动全县集体经济发展,全年新增家庭农场60家,新增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二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重点,常态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危房整治清零全部完成,实施乡村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气化等工程,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着力提升农村住房、道路、电网、通讯、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开工建设上罗高速两条高速引线,切实提升乡村道路通行能力,加快创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八)强力推进文旅名县战略。出台关于实施文旅名县战略的实施意见。深度挖掘汝南历史文化,充分发挥“古城名寺水生态”的比较优势,坚持“全域一体、县城为主”原则,高标准编制全县的文旅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一是加快旅游景点建设。加快推进南海湿地公园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开元寺片区改造项目建设。启动建设水上环游汝南、夜游汝南项目。加快北汝河二期治理PPP项目建设。抓紧推进新区星级酒店建设。围绕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加快中国爱情圣地,力争梁祝爱情主题公园开工建设。做好“范张鸡黍”文化遗址遗迹保护,争创中国“诚信之乡”。二是开展旅游市场培育行动。打造汝南文化旅游IP形象,提升汝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擦亮“中国梁祝之乡”品牌,打造中把美食美景美品融合。打造精品线路,丰富旅游产品,加强景区建设,串点成线、以线带面、“点线面”结合,增加夜间旅游项目,拉长游客停留时间。积极发展康养、文化、体育产业,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文旅商融合发展。三是推进现代服务创新发展。加快推进5G网络等大数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健康医疗、健康养生、健康运动等重点产业,努力把大健康产业培育成为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建设,加快构建高效、智能、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电商平台,促进消费升级,促进服务健康发展。
(九)强力推进生态美县建设。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确保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一是加快节能降耗。完善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推进高耗能行业绿色化改造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开展重点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力争60%的重点用能单位完成节能改造。严格新建项目效能准入,严控新上“两高”项目,对已建成投运的“两高”项目全部纳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确保完成市下达万元GDP能耗下降目标。二是加大生态保护。筑牢生态环境优势,落实好“林长制”,深化“河长+”,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加强宿鸭湖湿地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完成造林4110亩。三是深化污染防治。深入推进污染全链条治理,持续推进固废综合利用,培育壮大可降解塑料替代产业,因地制宜实施工业领域“气代煤”“电代煤”“生物质代煤”改造。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达到市定目标,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十)打造人民群众幸福家园。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围绕“一老一小一青壮”,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做好一批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更好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一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新增城镇就业59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00人;加快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新增技能人才5千人以上。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不断扩充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以“双减”为契机,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力争新建幼儿园1所,改扩建幼儿园2所、中小学8所、高中1所。三是加快健康汝南建设。围绕争创全国健康城市,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补齐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为重点,加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件。其中,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3个,新建健身步道30公里,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中心2个,新建改扩建县级公共体育场中标准田径跑道和标准足球场地6个,完成乡镇/街道及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项目100个,推动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展网。积极培养群众健身意识,组织全民健身赛事活动200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40%,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0%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推动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推行以“总额预付”支付方式下的多种复合式支付改革,扩大医院门诊费用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建成5个城市规范化社区,加快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特困供养机构、流浪乞讨救助站建设。免费开展农村适龄妇女、纳入城市低保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1.2万人次,乳腺癌筛查1.2万人次;免费开展预防出生缺陷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年底前实现全县孕早中期产前筛查率达到60%,新生儿“两病”筛查率达到98%、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8%。四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就近、普惠、公平、安全可靠的社区养老托幼服务。新建4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67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每个街道有1处综合养老服务设施,每个社区有1处养老服务场所。启动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完成30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70名0~7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五是抓好疫情防控和物资保供稳价。坚持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关口,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扎紧“四个口袋”,因时因势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充分考虑极端天气、疫情传播等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抓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民生商品供应,强化煤电油气运供需,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锚定“三县一家园”建设目标,大力推进“五大战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确保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谱写全面建设现代化汝南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